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精彩专题 >
栏目导航
新闻资讯
如何打破水泥和混凝土之间的隔阂?

时间:2019-08-08 16:11 来源:互联网 点击量:

  中华沙子网讯越来越多水泥集团向混凝土业务延申,但依然没能打破两者之间的隔阂。

 

  水泥与混凝土是关联度非常紧密的相邻产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年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又都同样面临着环保、能源的巨大压力,都同样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市场考验。从国外传统水泥建材集团来看,水泥集团只有延申产业链,才能实现自身的飞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了国内水泥领军企业进行变革。

 

  中国建材正在做的“水泥+”业务、海螺水泥在四川、贵州两省试点的商混业务也都是这一行业趋势的表现。但简单将水泥和混凝土两种业务组合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二者之间的矛盾,甚至越加尖锐,更别没有实现推动建筑行业进步的目的。

 

  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曾表示,一直以来,水泥和混凝土一直分属于两个学科体系,在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行业隔离现象。在过去水泥强度和混凝土总体强度等级多较低、混凝土结构服役环境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水泥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矛盾并不明显。而如今,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业和作为用户的混凝土业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

 

  对于原因,廉慧珍认为主要是传统观念的陈旧。“水泥就是为混凝土而生产的,不可能脱离混凝土而单独存在。但水泥为混凝土服务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没有建立起来。她认为,思想观念指导行动,改变生产关系是最难的。”

 

  一位从业多年的混凝土企业负责人分析认为,混凝土和水泥行业之所以多年存在矛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他表示:“第一,水泥行业重生产不重营销的产业,卖水泥的工作交给经销商即可,也就造成了水泥厂并不重视下游商混企业的使用体验。第二,恰恰出现在经销商这一环节。由于多了一个环节,商混和水泥企业之间的信息并不通畅。”

 

  最后一个原因,该负责人认为出现在混凝土行业自身。”长期以来的生产惯性,部分商混企业对成本斤斤计较,不愿尝试和选购质量更优和更稳定的水泥产品。“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宋少民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泥对于混凝土的需求的变化发生了改变。水泥行业应该意识到,在现代混凝土技术的推动下,水泥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或者说走到了十字路口,水泥应该走和混凝土融合的道路。

 

  对于目前水泥行业片面追求强度的问题,廉慧珍认为混凝土强度和水泥强度没有直接而简单的必然相关性。用强度的高低作为水泥质量高低的标准是错误的,任何强度等级的水泥都应当是高质量的。当前水泥质量问题是多方面的,恰恰是盲目追求强度的结果。

 

  下面梳理一下阻碍行业发展的五大瓶颈以及四大挑战:

 

  一、五大瓶颈

 

  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众多,且大部分企业生产和资产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一些产业缺乏龙头企业。虽然行业发展较快,但大多数企业依然处在价值链低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产业链上下游中的议价能力居于弱势,在市场竞争中话语权不够。

 

  2.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秩序失范。由于需求侧的结构问题,市场被低端产品充斥,高端产品难以打开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较严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恶性竞争泛滥。低质量的产品埋下了许多工程隐患,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研发投入不足。总体上,行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高,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预拌混凝土和一般产品规模扩张项目,投资中的技术装备比重较之前有所降低。大多数企业缺乏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行业的一些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和难题长期存在。

 

  4.集团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弱。虽然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桩等行业已有领军企业,但总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自主创新意愿不强,导致行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部分龙头企业虽然研发能力强,也具有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但未能实现集团化发展,先进技术和产品未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5.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管理缺位。由于缺乏对产业布局和市场进入的有效监管与引导,造成了行业产能(特别是中低端产品产能)全面过剩,其中以预拌混凝土行业最为严重——站点布局不合理,产能利用率很低,行业效益低下。同时,由于行业比较分散,政府管理口径各不相同,特别是从生产到使用的管理归口多头,造成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形成了产业政策缺失或政策难以惠及的盲区。

 

  二、经济新常态下,行业需要应对的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1.应对供需新矛盾。技术产品同质化、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缺失,导致当期和今后一个时期供需表现出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服务较差,缺乏对有效需求的激发和满足。在新的发展时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方式将被迫发生重大转变,提高效率、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将成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产品将向多功能复合与增加附加值方向发展。

 

  2.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据预测,“十三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量将逐年减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动化程度低,加之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劳动强度大,招工难、留人难、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本来已很严重,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进入行业的劳动力资源日趋减少,高级技工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劳动成本将持续上涨。

 

  3.产业发展缺乏协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多为地方性中小企业,产业链短。尽管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很多,但是关联产业间缺乏相互协同支撑,相关需求与知识技能的沟通严重不够,促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上下游行业协同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4.服务型制造业落后。长期以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产品生产环节,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研开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且不规范,已远远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